小茴香,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小茴香。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20%氫氧化鉀已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卻后,加稀鹽酸調節Ph3-4,再加1%三氯化鐵已醇溶液2滴,顯紫色。(檢查香豆素)(2)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加0.4%-2,4-二硝基苯肼2mol/L鹽酸溶液2-3滴,顯橘紅色。(檢查茴香腦)(3)薄層色譜 取木品粉末(60目)2g,加已醚6ml,冷浸4h,濾過,濾液濃縮至干,殘潭用氯仿溶解至1ml作供試液;另取茴香腦氯仿溶液為對照品。分別上點樣于同一硅交G-1%CMC薄層板上,以石油醚-醋酸已酯(8.5:1.5展開,用2,4-二硝基苯肼試劑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液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色斑。
炮制1.1.小茴香《朱氏集驗方》:“去土石。”1.2.《衛生寶鑒》:“搗細用。”1.3.《仁術便覽》:“去枝梗。”1.4.《本草述》:“淘凈。”現行,取原藥材,除去梗及雜質,篩去灰屑。
2.1.炒小茴香《博濟方》:“炒。”2.2.《蘇沈良方》:“微炒。”2.3.《本事方》:“炒令香。”2.4.《醫學啟源》:“炒黃色,搗碎用。”2.5.《本草乘雅半謁》:“隔紙焙燥。”現行,取凈小茴香,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略具焦斑,或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3.1.鹽制小茴香《朱氏集驗方》:“鹽炒,去鹽。”3.2.《仁術便覽》:“青鹽水拌炒。”3.3.《良朋匯集》:“加鹽炒黑。”現行,取凈小茴香,用鹽水拌勻,吸盡后,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小茴香100kg,用食鹽2kg。
4.1.制小茴香《普濟方》:“青鹽酒炒。”4.2.《醫學入門》:“酒浸一宿,取出炒黃色,搗碎。”現行,將大青鹽加入黃酒、醋和童便的混合液中化開,投入凈小茴香,拌勻,稍悶,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每小茴香100kg,用大青鹽1.7kg,黃酒、醋及童便各6.25kg。
飲片性狀:小茴香參見“藥材鑒別”項。炒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微黃色至棕黃色,具焦斑,香氣更濃。鹽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黃色,香氣更濃,略有咸味。制小茴香形如小茴香,表面淡黃色,具香氣,略有酒、醋氣,味微咸。 貯干燥容器內,鹽小茴香、制小茴香密閉,置陰涼干燥處。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歸肝;腎膀胱;胃經
功能主治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主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脘腹冷痛;食少吐瀉;脅痛;腎虛腰痛;痛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炒熱溫熨。
注意陰虛火旺者禁服。
1.《本草匯言》:“倘胃、腎多火,得熱即嘔,得熱即痛,得熱即脹諸證,與陽道數舉、精滑夢遺者,宜斟酌用也。”2.《本草述》:“若小腸、膀胱并胃腑之證患于熱者,投之反增其疾也。”3.《得配本草》:“肺、胃有熱及熱毒盛者禁用。”
各家論述1.1.《本草圖經》:“《本經》不載所出,今交、廣、諸番及近郡皆有之。入藥多用番舶者,或云不及近處者有力。三月生葉,似老胡荽,極疏細,作叢,至五月高三四尺;七月生花,頭如傘蓋,黃色,結實如麥而小,青色,北人呼為土茴香。茴、蘹聲近,故云耳。八九月采實,陰干,今近道人家園圃種之甚多。”1.2.《本草衍義》:“蘹香子,今人止呼為茴香。《唐本》注似老胡荽,此誤矣。胡荽葉如蛇床,蘹香徒有葉之名,但散如絲發,特異諸草。”1.3.《救荒本草》:“今處處有之,人家園圃多種,苗高三四尺,莖粗如筆管,旁有淡黃挎葉,抪莖而生。袴葉上發生青色細葉,似細蓬葉而長,極疏細如絲發狀。袴葉間分生叉枝,梢頭開花,花頭如傘蓋,結子如蒔蘿子,微大而長,亦有線瓣。采苗葉炸熱,換水淘凈,油鹽調食。”1.4.《綱目》:“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叢,肥莖絲葉,五六月開花如蛇床花而色黃,結子大如麥粒,輕而有細棱,俗呼為大茴香,今惟以寧夏出者第一。其他處小者,謂之小茴香。自番舶來者,實大如柏實,裂成八瓣,一瓣一核,大如豆,黃褐色,有仁,味更甜,俗呼舶茴香,又曰八角茴香(廣西左右江峒中亦有之),形色與中國茴香迥別,但氣味同耳。北人得之,咀嚼薦酒。”1.5.《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按胡荽結子時,極與茴香相類,《衍義》未細考老胡荽形狀,以斥《唐本》注,殊誤。但力稍緩耳。”(《醫林纂要·藥性》)2.論小茴香治疝之功:劉若金:“茴香之主治在疝證,世醫漫謂疒頹疝有濕熱不宜用,殊不知疝之初起,皆由于寒水之郁,而氣化不宣,乃有濕,由濕郁不化,乃有熱,是初起之疝,固即宜用之矣。至濕郁不化而為熱,雖曰宜酌,然熱之成者,因于濕也,濕之為病者,由于陽虛也,就外淫而論,固未有不因于寒以郁熱者,即不因于外受,亦必由腎中之陽虛,乃致陰不得化而邪盛,令陰中之陽轉郁,遂病于肝以為疝也。試參滑壽及杜名醫之治案,俱用楝實、茴香,蓋別有利濕熱之味以助其奏功,斷不能舍此溫散的劑能致火于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經以責效也。至于專屬小腹,或膀胱,非病于疝者,則此二腑若因熱以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或曰,此味所療,如腰痛、泄瀉、積聚、虛勞腹痛種種諸證,亦藉其致火于水,以益腎中之元陽乎?曰,諸證投此味,或輔或使,種種不離前義,然不如治疝之專而且多者,以其為功于寒水之經有最切耳,第與附子補陽除濕之義,各有攸當也,須細審之。”(《本草述》)
摘錄《中華本草》
拼音Xiǎo Huí Xiānɡ
別名茴香、香絲菜、蘹香
來源為傘形科小茴香屬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成熟果實;其根、葉和全草也可藥用。秋季采摘成熟果實,除去雜質,曬干。全草和葉夏秋可采,根四季可采,洗去泥土,曬干。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表面有粉霜,具強烈香氣。莖直立,上部分枝。基生葉叢生,有長柄;莖生葉互生,葉柄基部擴大呈鞘狀抱莖,三至四回羽狀復葉,最終小葉片線形。夏季開金黃色小花,為頂生或側生的復傘形花序,無總苞或小總苞;傘幅5~25,長2~7厘米不等;花梗5~30,長4~10毫米;花兩性,萼齒缺,花瓣5,上部向內卷曲,微凹;雄蕊5;子房下位,2室。雙懸果卵狀長圓形,長4~8毫米,分果常稍彎曲,具5棱,具特異芳香氣。
生境分部全國各地普遍栽培。
栽培喜濕潤氣候,不耐寒,一般土壤均可栽種。種子繁殖,北方4月、南方9月播種,條播,行距1.5~2尺,開淺溝,溝深1寸左右,均勻撒種,覆土后鎮壓,每畝播種量3~4斤,15天左右出苗。苗高3~4寸,間苗,株距3~5寸。為了防治灰斑病,可于播種前將種子用50℃水浸3~5分鐘,晾干,或用六六六粉拌種,用量0.3~0.5%。
化學成分果實含揮發油約3~8%,其主要成分為茴香醚(anethole,C10H12O)50~60%、右旋小茴香酮(d-fenchone,C10H16O)18~20%、右旋及左旋檸檬烯、蒎烯、二戊烯、茴香醛等。胚乳中含脂肪油約15%、蛋白質約20%。此外,尚含有維生素A樣物質、淀粉、糖類及粘液質等。葉含黃銅甙茴香甙(fenicularin為槲皮素-3-L-阿拉伯糖甙)、山奈醇-3-阿拉伯糖甙、山奈醇-3-葡萄糖醛酸及槲皮素-3-葡萄糖醛酸。
藥理作用對于豚鼠實驗性結核的治療,茴香醛可增強小量雙氫鏈霉素的效力。
炮制鹽茴香 將揀凈的原藥材,噴灑鹽水,拌勻,稍悶,放鍋內炒至黃色,取出晾干(每100斤加鹽3斤用開水化開)。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健胃散寒。主治:胃寒痛,小腹冷痛,痛經,疝痛,睪丸鞘膜積液,血吸蟲病。
用法用量1~3錢。
復方1、胃寒痛:小茴香、干姜各3錢,甘草2錢,水煎服。
2、疝痛:小茴香、巴戟天各3錢,橘核2錢。水煎服。
3、早、中期血吸蟲病:小茴香研成細粉,制成水丸;亦可將小茴香部分用乙醇滲漉,部分研成細粉,制成浸膏片。日服3次,每次服用相當于生藥4.5~13.4克的藥丸或藥片。兒童酌減,飯后溫開水送下。15~20日為一個療程。部分病人服藥后有胃腸道反應,但能自行消失。孕婦忌服。
備注1、個別地區誤作小茴香用的原植物有下列二種:①蒔蘿Anethum graveolens L.雙懸果寬橢圓形,扁平,長3~5毫米,寬2~3毫米,厚約1毫米,背棱稍突起,側棱延展成翅。東北、西北等地誤作小茴香用。果實中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香芹酮(Carvone,C10H14O)、檸檬烯(Limonene C10H16)。②田(艸頁)蒿Carum buriaticum Turcz.山西等地以其果實作“山小茴”,均應注意鑒別。
2、茴香蟲 Papilio machaon L.(鳳蝶科),為寄生在茴香植株上的幼蟲。性味甘、平。主治胃痛、疝痛。烘干研末,成人每服3條,小兒酌減,用酒或溫開水送下。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小茴香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