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納教育:發展歷程及特點,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全納教育:發展歷程及特點。
全納教育是從特殊教育發展演化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經歷了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由于不同國家的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差異,不同國家全納教育發展歷程不盡相同,但其發展脈絡大體相近。
全納教育歷經四個發展階段
根據對待特殊兒童的態度不同,可以將全納教育的發展歷程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一是被漠視的黑暗時期。較早的人類社會,特別是在西方文藝復興以前,人類社會生產力極度低下,對自然的認識能力有限,醫學也極不發達,大多數人生活在黑暗、貧困與痛苦之中。這個時期比較漫長,多數人視殘疾人為邪惡的化身和人類的異類,并對殘疾人較為殘忍,如進行法律制裁、用宗教進行排斥等。加之大多數殘疾人沒有職業,沒有經濟來源,他們不被社會所認可。殘疾人被如此對待,可能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有關。西方相當長的時間里把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視為正統,而他認為殘疾人與動物一樣是無法教化的。在這種觀點的影響下,殘疾人不可能被公平的對待。
二是被憐憫的特殊教育啟蒙時期。到了中世紀中后期,隨著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人們改變了對殘疾人的看法。這個時期,人類對自然的認識能力增強,自然科學得到快速發展,醫學、解剖學使人們對生理缺陷的原因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與了解,人們對傳統思想開始懷疑甚至否定,人們的觀念有了一定的改變。自由、平等思想的宣揚全納教育,使得不少有仁愛之心的進步人士不斷地為殘疾人爭取權利。殘疾兒童開始受到社會的關注,處于一個被憐憫的時期,可視為特殊教育的啟蒙時期。
在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下,產生了真正意義上的對殘疾人的教育實踐活動。1770年,世界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公立殘障學校在法國創立。1760年,英國托馬斯·布雷渥成功地教會聾童數學基本知識,還讓聾童使用有聲語言來與人溝通。他于1760年在愛丁堡成立了英國第一所聾童教育機構。1773年全納教育,他與侄子一起將機構移至倫敦,并開辦了英國第一所聾童學校。1791年,英國第一所盲人學校——“貧窮盲人學校”由丹內特Henry Dannett在利物浦創辦。它專門對盲人包括盲童和成年盲人進行音樂和手工藝等方面的培訓,基于職業技術方面的考慮,傳授的主要是相關職業技能方面的知識。受“貧窮盲人學校”辦學模式的影響,盲人學校在英國各地很快擴展開來,比如在愛丁堡1793、布里斯托爾1793、倫敦1800、諾里奇1805等地也相繼建立了盲人學校。盲人通過培訓獲取了相應的知識,開始對社會有了一定的認識。這證明殘疾人是可以學習的,并且可以通過恰當的教育獲取成功。當時的教師、作家和哲學家都相信能夠找到對殘疾人進行教育的方法,特別是使他們獲得語言的方法。
三是被隔離的特殊教育時期。隨著各國特殊教育學校的不斷興起,殘疾人教育開啟了長達兩個世紀的被隔離的特殊教育時期。世界各國普遍形成了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相對獨立的二元教育體系。殘疾兒童處于一個隔離的、封閉的狀態。殘疾兒童的身心受到限制,與外界隔絕。雖然這種二元教育體系有著種種不足,但也體現出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教育的發展。
二戰結束后,爭取民主、平等,維護人權尊嚴的運動在世界各國成為發展的主流。他們要求反對種族歧視,爭取民族平等;反對性別歧視,爭取婦女權利;反對排斥殘疾人,爭取殘疾人平等。這一系列的運動潮流,喚起了對殘疾人教育的重新審視,教育研究者提出了特殊教育應正常化。1978年,《沃諾克報告》開啟了英國的一體化教育。一體化教育要求普通教育與特殊教育融合在一起,取消差別。美國于1975年頒布《所有殘疾兒童教育法》,標志著回歸主流教育運動的開始。這時期,特殊兒童主要是參與普通教育教學中非學術性學科的學習,主要學科課程的學習仍是在獨立的分離的特殊教育班級中進行,與其同輩兒童在一起學習的時間仍然很少。
一體化教育與回歸主流教育是對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完全隔離的反思,是特殊教育的又一大進步。但在二者關系上的處理并未妥當,以至于至今還存在著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并存的現象。不但如此,普通教育也只是在有限的范圍內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一個班中僅有少數幾個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同時,由于觀念、知識、能力等方面的原因,普通教育在實施過程中也缺乏主動為特殊需要學生服務的意識和探索積極有效的教育策略的精神。
四是被接受的全納教育發展時期。1994年的西班牙《薩拉曼卡宣言》開啟了全納教育時代,拉開了全世界全納教育的序幕,有力地推動了全納教育實踐在世界各地的開展。大會正式提出了“全納教育”“全納學校”等概念,并對全納教育的思想、概念進行了闡述。
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全納教育指南:確保全民教育的通知》,并對全納教育的定義重新進行了整理。明確指出:“全納教育是通過增加學習、文化和社區參與,減少教育系統內外的排斥,應對所有學習者的多樣化需求,并對其做出反應的過程。以覆蓋所有適齡兒童為共識,以常規體制負責教育所有兒童為信念,全納教育涉及教育內容、教育途徑、教育結構和教育戰略的變革和調整。”全納教育以教育公平為目的,反對歧視和排斥,倡導人人受教育的權利一樣和受教育機會均等,并且滿足有不同特殊需要兒童的需求。
2008年,第48屆國際教育大會發出了《全納教育:未來之路》的建議與倡導。進入21世紀,全納教育更是得到了快速發展。李斌、徐波鋒在他們的《國際教育新理念》專著中表述“現已有幾十個國家實現了特殊兒童的義務教育”。
這一時期,全納教育得到了快速發展,對全納教育的定義、全納課程的開發、全納教育方法的探索以及全納教育支持系統的建構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全納教育成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全納教育倡導公平、
集體合作和個性教育
全納教育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倡導公平。全納教育要求“零拒絕,零排斥,學校要接納所有人,反對歧視”,倡導所有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機會。全納教育的前提是對人的尊重,對人權的尊重。所有人,有特殊需要的人也不例外,作為自然人,有生存的權利;作為社會人,作為公民,在各個方面享受平等待遇。當然,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各個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必須從教育公平做起。教育公平是其他公平的前提和基礎。
二是倡導集體合作。為了幫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融入集體中,全納教育倡導集體合作。這就要求在所有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人人參與,大家合作。強調每個人都是集體的一員,成員的問題就是集體的問題,大家在合作中一起解決問題。全納教育注重集體,強調合作,目的是讓每個人都能有機地融合到集體中去。
三是倡導個性教育。學校要平等地對待每個孩子,滿足他們的不同需要。由于每個孩子的需求不同,并且差異大,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個體,充分了解每個孩子的需求,運用個別化教學輔導,滿足不同孩子的差異性所導致的不同需求。再針對孩子的不同需求制定相應的課程計劃、學習方案。在滿足個別需要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教育,更有利于挖掘每個孩子的潛能,培養其個性特點。
全納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對文明的訴求、對教育公平的訴求。作為21世紀教育發展的新趨勢,它是一種新的教育哲學。發展至今,我們更應該強調有質量的全納、有質量的公平,不僅包括受教育的機會,還包括受教育的過程和教育評價。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項目“渝東南民族地區幼兒教師全納教育素養培養研究”2020-GX-35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全納教育:發展歷程及特點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