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行業(投資必讀:早教行業的未來出路在哪里?),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早教行業(投資必讀:早教行業的未來出路在哪里?)。
2014年,森馬服飾耗資1億收購早教品牌“天才寶貝”,2016年6月,億翔控股以1.275億美元收購金寶貝公司旗下的全球早期兒童成長教育業務;而今年,還有被稱為是業內最大一起早教并購案的三壘股份擬33億收購美杰姆。其實,美杰姆并非三壘股份首次“眷顧”的早教品牌,此前三壘股份曾打算收購早教機構睿優銘(悅寶園)51%股權,但未能成功,公告稱“重組交易雙方在交易對價等關鍵條款上無法達成一致”。
一方面是在老百姓眼中知名度極高的洋品牌紛紛出售,另一方面是財大氣粗的上市公司力求跨界教育,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
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洋品牌為何要為自己尋找買家?買家的真實想法是什么?易主的洋品牌能否保持持久的競爭優勢?與高大上的洋品牌相比,國內本土早教品牌只能“顧影自憐”?未來屬于本土早教機構的發展機遇還有哪些?
1早教的前世今生
一、早教、幼教如何劃分?
每到周六日,位于遠大路的世紀金源購物中心的各類早教機構門庭若市,不斷有帶孩子經過的爸媽被吸引涌進店內,這是北京最繁華的購物場所之一,如此火熱的早教消費場景在北京并不少見,對于雙職工家庭來說,周末是難得的親子時間,早教機構也抓住時機捕捉客戶。但家長真的了解早教嗎?
早教,即早期教育,起源于歐美地區,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國家普遍成立了專門的機構向家庭提供早教服務,通過針對性的指導培養孩子的智能和健康人格。
回顧我國國情,大多數幼兒在3-6歲這個階段會被送到幼兒園,而0-3歲幼兒則主要由家長照料看護。直到80、90年代諸如美吉姆、金寶貝等國外早教品牌由代理商引入中國,早教首先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蔓延開來。
事實上,在國內早幼教如何定義?如何區分與它關系極為密切的幼教?
“早、幼教是一個整體:早期教育的真正概念,是根據0-6歲嬰幼兒的成長規律和敏感期特點,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其實,在現今世界上教育優先的國家教育體制中,上小學之前都叫做早期教育,也就是我們中國的學齡前教育。學齡前教育就是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涵蓋了幼兒教育。
不過,在國內大眾的認知中,目前普遍把早、幼教按嬰幼兒的年齡來進行劃分,“我們通常所說的0-6歲都歸類為學齡前教育,3-6歲屬于幼兒教育,0-3歲屬于早期教育,這是根據我們國家的教育體制而延伸出來的分類,因為政策規定,年齡滿3周歲才能達到幼兒園的入園要求。所以在某種程度上,3周歲之前的教育行業的發展,還屬于一個市場自由發展的階段;于是人們把3周歲之前的教育統稱之為早期教育。”
0-6歲是一個整體,是孩子發育和成長的關鍵年齡段之一,在不同的時間段,需要根據孩子生理、心理以及敏感期的發展特點進行指導和培養,“不少早教機構的課程其實是0-6歲全覆蓋的,0-3歲的課程目的是有針對性地訓練孩子身體發育、認知能力、體能、語言發育、感統能力等,而3-6歲孩子的課程則更加側重生活習慣養成、創新能力、語言能力的培養等。”
二、早教進入發展的第四階段
在三壘股份收購美杰姆的預案中早教行業,將早教在國內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部分:起步、快速成長、行業洗牌和持續發展。
·起步階段(1998年-2002年):以“開發寶寶潛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口號為代表,夸大早期教育功能而且商業性質較為突出。早教機構以培訓兒童精細運動為主,內容較單一、平均質量較低,但是喚起了家長對早教的關注。
在這階段,國內的本土早教品牌也開始誕生,例如耳熟能詳的紅黃藍親子園、東方愛嬰等。
·快速成長階段(2002年-2003年):北京、上海等地對學前教育立法,興起了一批幼兒園自辦早教機構和商業性早教機構,數量雖多但良莠不齊。
此時,有關早教的音像制品、圖書、玩具大量涌現,但早教機構的師資力量、理論基礎薄弱,不能滿足家長對早教的品質需求。
·行業洗牌階段(2003年-2010年):2003年的“非典事件”導致大量缺乏實力和根基的早教機構倒閉,隨后新增的早教機構逐漸減少,行業處于競爭洗牌中。
行業中的幸存者開始注重經營品質和教學質量,一批有實踐經驗、有理論基礎的專業團隊逐步發展壯大。
·持續發展階段(2010年-至今):2010年以來,早教機構規模化發展初見成效,早教行業進入健康發展的良好階段。
一些具備實力的早教機構通過引進國外教育理念,針對國內兒童的性格特點開發出一系列美術、體育、音樂類課程,在家中群積累品牌聲譽。例如紅黃藍提倡兒童教育企業的社會體驗和立體評估,華夏愛嬰提倡中西結合的教育理念。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從2010年至2014年其實是處于洗牌狀態,因為行業逐漸‘變熱’,大批從業者涌入,經過洗牌和沉淀后留下勝利者,剩下的機構逐步被淘汰。”
從監管部門限制“幼小銜接”以及“去小學化”等教育目標的趨勢來看,未來早期教育產品將更加關注對幼兒藝術、智慧啟蒙、體能開發等方面的培養,游戲化、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受到越來越多家長的歡迎。
2緣何無寡頭誕生
一、非剛需是根本原因?
與教育培訓行業里的K12、留學語培賽道不同的是,盡管國內早教從誕生起到現在已經有近20年時間,但似乎并未有龍頭或者能獨霸一方的機構出現。
早教的“非剛需”屬性,與應試教育相比,早教在大眾心中的普及程度和接受度并不如中小學課外培訓機構來得那么“猛烈”,“一、二線城市中產階級對于早教的需求會更強烈一些”,另外,教學成果難衡量、師資水平難衡量、準入門檻不高造成的同業競爭激烈也是導致尚未出現龍頭企業的眾多因素。
“隨著早教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國內家長對兒童早期教育重視程度的提升,早教市場整體處于快速增長中,不同品牌在各自的細分領域占據一定份額,市場潛力尚未完全開發;且家長在選擇早教機構時,往往會綜合考慮地理位置、品牌聲譽、周邊環境、課程、師資、購買力等因素,市場中同類型的企業往往比較分散,不存在絕對的行業龍頭。”
據了解,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早教中心數量豐富,每節早教課程的價格平均在150元,每年的課時費用動輒上萬元,但是絕大部分的三四線城市、地縣級市在早教領域還很薄弱,存在早教意識不高、教育資源不對等現象,更有甚者直接租幾間民居,招幾個沒經過專業培訓的老師,擺上一些益智玩具,就開始進行招生,無統一教學內容、無安全防護檢查,根本不符合孩子的科學成長,更無從談起科學教養。
除去以上幾個限制因素,早教機構也會面臨一些在教育培訓行業內普遍存在的問題:
(1)尚未納入監管體系,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
(2)家長對于品牌依賴性和認可度高
(3)預收款制導致機構提前消費,容易存在經營漏洞
二、盲目的商業模式引入,沒有真正的本土落地
此外,從商業模式的角度進行分析,“中國早教行業的理念也好、市場運營也好,其實是在90年代引入中國的。其教育理念是從歐美教育先進的國家引入中國,而其市場招生的營銷模式更多是以臺灣營銷模式引入的。之所以現行的行業寡頭尚未真正誕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盲目的商業模式引入,沒有真正地實現本土落地。”
從歐美國家引入中國的以課時制為主的親子早教模式,到底適不適合中國的市場和中國家長的深層次需求?從市場的角度而言,早教行業尚處在市場自由發展的階段,商業模式至關重要。
首先,成本角度。
在未正式運營之前,房租和裝修占資金投入大頭;在正式運營之后,房租和人工占資金投入大頭。“裝修可以按照5年攤銷、固定資產3年攤銷,那么問題來了,多少收入能夠覆蓋得了每月的運營成本?商業模式的收支平衡點在哪里?”
其次,坪效比。
“我們的客戶群體,更為直接地說,是我們的課程購買的決策人,一般在周末才有時間,這就決定了傳統的早教機構(而且是相對優質的早教機構)周末人滿為患,而工作日空空如也。各家機構根據自己的專業優勢,有不同的特色:例如音樂、體能、腦神經科學等等;卻無一例外都是每周1-2節,每節課程45-50分鐘,以課時制為主,由家長陪同上課;根據教室的時間安排,利用坪效比差來進行盈利。”
以一線城市的傳統商超早教機構來說:月房租、物業等成本在12萬;人工、銷售成本10萬;市場獲客成本3萬;裝修、固資折舊3萬;稅收1萬;要想覆蓋這部分成本,需要29萬。行業均價每節課程150元,就需要1933節課程;一個會員平均每周上2節,每個月8節課程,就需要725名每月活躍會員;而這僅僅只是保本,哪來的盈利之說?
再次,配比收入的核算。
“很多機構開始‘飲鴆止渴’,增大了預收入的優惠額度、增加了預收入的服務周期;預收入與實際課程耗損收入,這是兩個概念!在坪效比不能覆蓋運營成本的時候,行業選擇了預收入這一對現金流有極大貢獻的模式。在行業內部甚至會出現至兩年、三年卡的,收未來的錢,抵現在的成本。看起來貌似現金流非常好,而實際配比的課耗收入和利潤卻是負數。”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早教行業(投資必讀:早教行業的未來出路在哪里?)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