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餐館(難念的經,出國開個中餐館沒那么容易),36創業加盟網給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考:開餐館(難念的經,出國開個中餐館沒那么容易)。
荷蘭瓦赫寧根——中國香港人杰瑞·林(GaryLin)在當地大學城附近經營新中國餐廳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他14歲到荷蘭闖蕩,積累了一定財富后,就做起了中餐館生意。他說新中國餐廳從一開始就是他的,到今年已經超過30個年頭,而他也由當年一個時髦的年輕人變成需要戴著老花鏡看手機的老頭兒。
平時的很多個中午忙完,林會搖一搖他手邊的萬寶路香煙盒子,然后抽出一根走到樓下,一個人默默地吸完,抬頭看看天氣,再回到二樓的大廳里和打工的中國學生們一起整理工具,有時候他的煙盒子是空的,他就會把盒子放到一邊,在這樣平淡無奇的工作里,香煙已成為他排遣無聊最好的工具。
而當新中國餐廳晚上9點打烊收工后,在美國紐約的中餐館,尚處于當天客流晚高峰前暫時的午后平靜當中,而將目光轉移至南半球的非洲尼日利亞、南非和烏干達,乃至大洋洲美拉尼西亞群島的瓦努阿圖,那里的中餐館正處于一年中的夏季,而它們的老板,來自于沈陽、福州等中國內地城市。

奧巴馬在美國中餐館買外賣
二戰后,全世界旅游地迎來了嚼著口香糖、穿著網球鞋、吹著口哨的美國人;上世紀80年代,喜歡到處拍照的日本游客出現了;如今,這一群體變成了中國內地人。他們不僅喜歡大肆采購,拖著大包小包行李回國,他們也將中餐館帶到了全球各地。過去由中國香港人主導海外中餐館的秩序也在改變——帶著東南亞濃厚咖喱味的牛肉和港式燒臘,正在被內地人新開的川菜、火鍋店所包圍。
在加拿大多倫多,不少從內地而來的陪讀母親,落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中餐館,日本東京新宿霓虹閃爍的街頭,老邊餃子館和小肥羊的招牌在夜色中閃閃發亮。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發達的歐美地區再到尚待開發的非洲大陸,乃至太平洋上的小島上,在地球的任何一端,幾乎都可以聽得見中國人在廚房后堂里擺弄鍋鏟的叮當聲響,晝夜交替間,海外華人正在經營著一個新的“日不落”傳奇。
不過,這些華人的中餐館的經營并非千篇一律,相反,從食材、稅費、人力等多項細分要素成本比較,不同國家的中餐館,都有著各自的一本“難念的經”,羊年春節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全球跨越亞歐大陸和南北半球,尋訪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7個國家、10家中餐館,試圖窺探其中的秘密。
內地餐館來了
華人到海外開中餐館的歷史,也是中國人上百年的地球“流浪地圖”,它與華人勞工對外輸出相向而動。1879年,中餐菜品“雜碎”出現在美國波士頓的中餐館宏發樓上,當年的菜單至今仍保存在紐約的美洲華人博物館,接著,中國香港人帶著亮黃色的咖喱牛腩走向全世界,2000年后,越來越多的中國內地人開始登場亮相。
在本報記者采訪的7家海外中餐館中,只有2家歷史超過20年,其余5家中餐館均開業于2000年后,經營時長多在10年左右,內地中餐館的出現,也多與店主人尋求海外商業機會有關。
除了瓦赫寧根資歷最老、林所開的新中國餐廳,能數上年頭的便是江浙人留春平上世紀80年代末在日本東京上野地區開張的一家小餐館,而他目前正在東京都港區赤坂經營的略上規模的龍城飯店,正式開張也已是2011年的事情了。
已在非洲第一人口大國、西非國家尼日利亞舊都和最大港市拉各斯打拼9年的華韓賓館總經理紀曉輝則向本報記者講述了她的漂泊過往。
餐飲服務業并非紀曉輝的本行。11年前,她還在沈陽五愛市場做童裝批發生意,由此接觸到很多從浙江而來的縫紉機老板,后來,本著轉行的打算,她跟著朋友到了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但發現那里比較危險,接著他們就到了尼日利亞。
“到尼日利亞發現,縫紉機生意不是女孩子能做的,當地市場還是不安全。”紀曉輝說,她和兩個朋友在當地一個中餐館吃飯,三個人很簡單的一餐飯花了1000多元,于是動了在尼日利亞開中餐館的念頭。
2006年,紀曉輝來到拉各斯,并賣起了揚州炒飯。“最初的條件很簡陋,租了一個地方,只有6張桌子,但揚州炒飯當地居民特喜歡。”
第二年,紀曉輝發現在拉各斯有上海菜,有粵菜,有山東菜,“但就是沒有四川菜”,于是在朋友的介紹下,她找到了一個來自四川綿陽的廚師,從一個黎巴嫩人那里承包了一個可以容納5張大圓桌、2個半級包廂的餐館,果斷改名為“洋洋川味居”做起了川菜生意。
洋洋川味居很快獲得了成功。“四川菜偏辣,和當地飲食有些類似,當地人喜歡吃。很快,其他的那幾家中餐館,也都改成了四川菜。”紀曉輝說,而如今,她不僅經營著主要服務于中韓跨國企業的華韓賓館,也將自己在尼日利亞的業務拓展至加油機和節能燈領域。
洋洋川味居在西非獲得認可之時,在東非國家烏干達首都坎帕拉,同樣由東北人所開,最大的中餐館阿里郎酒店也正在邁向成功的路上。
阿里郎酒店總經理張皓對本報記者說,他19歲離開中國到日本念書,其后直接去了烏干達做貿易,但他意識到,做貿易并不是出路,“要想在國外扎根必須有實業才行,開餐廳比較容易,好控制。”2003年,張皓在坎帕拉買地蓋了阿里郎酒店,從正式開業到現在已有11年。
與紀曉輝和張皓不同,目前在南非經濟中心約翰內斯堡商業經濟區桑頓地區經營的夜上海餐廳老板周海平和潘葉萍夫婦,早在1992年便來到南非打工。但直至2004年,夜上海中餐館才正式開門迎客。張紹此前則是上海七重天賓館科班出身的廚師,他們的主打自然是正宗的上海菜。
經營夜上海餐廳的同時,考慮到很多日本、韓國客人,在桑頓地區中資公司較多,周海平夫婦還在夜上海餐廳增加了魚火鍋,魚的品種有海鱸魚、石斑魚、非洲鯉魚等。此外,他們還經營了一家名為“尚撈坊”的火鍋店,除了當地的海產,他們用親炒魚頭魚骨做底料,“不少客人感受到了賓至如歸的待遇,稱贊這種味道在別家吃不到。”潘葉萍說。
而在大洋洲美拉尼西亞群島的小島國瓦努阿圖,盡管人口只有22.1萬人,但在首都維拉港已有5家中餐館,而距離港口不遠的雅順中餐館,也已經營了9年,當地華人數量接近5000人。
來自福建的雅順中餐館總經理林國平對本報記者說,他于2004年因為旅游來到瓦努阿圖,隨后在當地投資了超市,“后來開了加油站,然后才是中餐館。”他開中餐館除了有做游客生意的考慮,同時也有員工食堂的功能。而目前,他的游客生意多來自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口味則偏向東南亞的味道。
位于美國紐約法拉盛市中心的一蘭飯莊,則是當地為數不多的清真中餐館。飯莊老板凌大偉7年多前來到美國,“我在國內是在天津開飯店的,所以到美國后,也開餐館,這一行利潤很薄,但我對餐館情有獨鐘。”凌大偉對本報記者說。

法拉盛中國城的一蘭飯莊
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公路Finchave兩側,由于居住在附近的華人較多,中餐館也很多。本報記者注意到,除了最早由中國香港移民帶至多倫多的粵菜,如今隨著內地移民增多,幾乎國內各大菜系都有,且口味和國內幾無差別,而許多陪讀媽媽到多倫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當地的中餐館。
羊年春節前,本報記者在多倫多參加了華為公司外派加拿大員工及家屬招待會,招待會在當地一家中餐飯店舉行。除了華為公司包房里的五六張桌子,外面還有二三十張桌子。包房中還有一個點歌小舞臺,聚會中,不少中國老哥都會上去唱上一曲,以寄托身在異國的思鄉情。
食材成本玄機
不知不覺10年間,內地中餐館已走向全世界,其背后,是中國游客海外旅游劇增的縮影。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的數據顯示,在2012年,共有8300萬名中國游客在海外消費了1020億美元,超過美國人和德國人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消費群體。
但相比于中國游客在海外單純的大肆消費,這些從內地來的中餐館老板更在意的是成本與支出,因為他們做的是生意。
據本報記者對包括中國內地廣州、重慶的3家餐館,以及上述7家海外中餐館成本與支出的相對細化調查和估算,在分為食材、耗材(水、電、煤)、租金、人力和稅費五項餐館主要成本中,不同地域的中餐館,不同成本占總成本比率不盡相同,這又與它們所在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關。
作為總成本的最大頭食材成本,在比重上,上述10家中餐館均達到或超30%,其中非洲最低,剛剛至30%,而國內這一比率最高,均在40%以上。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異,秘密在花椒、辣椒、大料等確保能做出原汁原味中餐必備的輔料采購上,國內食客對口味更為挑剔,也無形中增加了國內餐館的成本。

全球中餐館成本分析
坐落在重慶最繁華商業區解放碑商圈,重慶地鐵1號線較場口站3號出口日月光中心負一樓的味覺系川菜館,其食材成本占總成本比率高達47%,這也是調查樣本中,食材成本比率最高的一家。
味覺系廚師長吳良富對本報記者介紹說,一般而言,對于餐館采購的食材,主要分為干貨、凍貨和鮮貨三種,干貨主要包括花椒、辣椒等,凍貨主要則是肉制品等,鮮貨則是每天需要采購的蔬菜等新鮮食材,而影響食材成本的關鍵,就在于干貨的采購上,它占據了食材采購約35%的比例。
總結:以上內容就是開餐館(難念的經,出國開個中餐館沒那么容易)詳細介紹,如果您對創業項目感興趣,可以咨詢客服或者文章下面留言,我們會第一時間給您項目的反饋信息。
我對加盟感興趣,馬上免費通話或留言!
(24小時內獲得企業的快速回復)
我們立即與您溝通
溫馨提示:
1.此次通話將不會產生任何費用, 請放心使用
7x24小時電話咨詢
130*1234567